aaaPROJECTS
BREAKFAST SHOPS
2020 年度主題 —— 早餐店文化
早餐店是一件很臺灣的事,它在街頭巷尾高密度地滋長著,多樣混融。從豐富的食材、口味到人情味的互動等,不單反映早餐產業的時代性,更是群體生活經驗共有的記憶累積。2020 記憶中心以「人」與「創作」為主軸,試圖以不一樣的視角來闡釋早餐店文化;同時以記憶為印證,將臺灣人對時代的理解、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對身份的認同,透過早餐群像與在地進行一場晨間的文化對話。

2020 臺北文創記憶中心 —— 嘿,早餐吃什麼?

《 2020 Shopping Design Award|年度概念展覽活動 》

 


 

早餐店是一件很臺灣的事,它在街頭巷尾高密度地滋長著,其多樣混融的早餐類別,象徵著臺灣作為移民社會,長期接受多元文化介入之餘,也慢慢建構起屬於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我們所理解的「臺灣味」:它既少了一點正統的包袱,也多了一份在地的性格面貌。

從豐富的食材、口味到人情味的互動等,不單反映早餐產業的時代性,更是群體生活經驗共有的記憶累積。2020 記憶中心以「人」與「創作」為主軸,試圖以不一樣的視角來闡釋早餐店文化;同時以記憶為印證,將臺灣人對時代的理解、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對身份的認同,透過早餐群像與在地進行一場晨間的文化對話。

 

 

視覺策劃 ——

視覺策劃團隊 形容事物所  adj. everything  依據早餐店中食物的輪廓、顏色及文字形象為創作元素,並以不同食材的融合調配為設計手法。

 

 

由不同關鍵字堆疊出的文字圖騰,也更進一步堆疊成食物形狀的幾何圖形,貫穿著整個展覽現場及展板設計。

 

空間策劃 ——

空間策劃邀請到了 青沐室內裝修設計東海醫院設計,從乘載早餐店記憶的日常街景作為切入。台灣最日常最原始的巷弄風景並非城市規劃般的規矩,而是蜿蜒且多變;這裡向外爭奪騎樓、那裡直接用攤車霸佔路旁,於自由中展現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而在這百家爭鳴的戰場中,早餐店更是永不缺席的核心角色。

 

 

同時更進一步將大家記憶中的早餐店符號,拆解、重組。

以早餐店中常見的「蛋」為核心,使用蛋架、蛋籃當作材料;不僅創意,於展覽結束後也能回給回收再利用,達到環保永續之理念。

透過蛋黃,將整個展場化身為一顆荷包蛋!

入口透過熟悉的紅黃橘早餐店意象迎接觀者,隨後看見展覽論述,介紹這次的主題及源由;在喚醒記憶的同時,也帶領觀者快速進入觀展情緒。

 

 


 

嘿!來去吃早餐 ——

「呷飽沒?」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問候,台灣人愛吃,對於每天第一餐當然也格外重視。早餐店佔據了街頭巷尾各個角落,台式、西式、傳統小吃乃至連鎖店家,長期以來不同文化的揉合,造就現今早餐店的多元型態。台灣各縣市的早餐選擇亦皆有獨具特色的樣貌,本區邀請 12 位來自北中南東、客家原民等不同地域、族群及成長背景的人物,透過分享各自的早餐記憶,一起回顧生命中的早餐滋味,並藉此勾勒台灣豐富的早餐文化輪廓。

 

首先透過全台各縣市特色早餐的盤點,邀請觀者討論不同地域的早餐菜色與習慣,從中找尋對於早餐的共通情感與記憶。

 

與飲食媒體《食力》合作,以早餐店中常見的報紙為形式,食物為媒介,敘說 12 位來自台灣東西南北、客家原民等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早餐記憶,透過了解增加彼此之間的認識與連結。報紙同時開放供民眾索取,讓這座島嶼上豐富多元的早餐面貌,可以藉由親自體驗,於每個人心中持續擴散、延續。

/// 記憶夥伴 ///
吳奕蓉、和飽飯糰・陳媽媽、阿爆、美芝城・洪嘉玲店長、張鐵志、野島剛、陳小曼、游智維、楊柏偉、葉家肉粥、顧瑋、Soac

想看報紙內容? >>> 歡迎點選此連結觀看 <<<


 

嘿!特色早餐味 ——

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在外面吃早餐?高達八成人口的每日第一餐由早餐店照顧,世界上鮮少地方和我們一樣,能讓早餐走出家庭之外,甚至衍生如早安美芝城、美而美等連鎖加盟產業。本區邀請 3 位飲食顧問,剖析整體早餐的文化特質與迷人風味,再以「台西式連鎖早餐店」這類台灣獨特店家型態為觀察對象,從 5 大特點切入,探索背後脈絡,自當中理解形塑早餐店今日面貌的民族性格與生活型態。

 

 

早餐店中的台味究竟是什麼?記憶中心與 馮忠恬 合作採訪,邀請到 葉怡蘭徐仲焦桐 三位深耕於飲食文化的觀點顧問,以各自擅長的切角,分享因社會脈絡與民族特性而展現的在地性格,如何為我們的早餐店文化增添具魅力的迷人特質,並剪輯成短片,於展覽現場及線上擴散。

 

「朝食天堂」—— 日本藝人渡邊滿里奈曾在她的台灣旅行書中對台南的讚譽,但對於飲食旅遊生活作家葉怡蘭來説,這句話不只適用於台南,更適用於整個台灣。

 

 

「每一家店家跟客人的互動,就是這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長期觀察食材與慢食的飲食文化研究者徐仲說。「當你看到越多人用類似暗語的熟悉方式在點餐,你就會知道這間早餐店在這個地區所獲得的支持或共識越高。」 

 

 

「我信賴的味道是一種古早味,」焦桐説。並非是表象去模仿古早時代的情境,而是現存的當下,是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舉例來說,古早時代沒有味精,高湯需要用禽畜的骨頭慢慢去熬煮,就如果英文有句諺語:「你要熬出一鍋好湯,必須要讓鍋子先微笑。」這種勤懇認真的態度,仔細操作,往往就是焦桐所愛的早餐味。 

 

 

記憶中心再邀請到早餐店品牌 早安美芝城,從他們自一開始在產業內的參與,分享台灣早餐店的歷史脈絡,並一同爬梳現今早餐店「便利、快速、經濟實惠、多元選擇、人情味」五大特色,背後的形成因素。

 

 

現場亦與外送平台 foodpanda 合作,由 2020 上半年的早餐點單整理出各項有趣數據,透過日常行為的揭露,讓民眾從數字中看見我們早餐偏好的相似與不同。


 

嘿!早餐新滋味 ——

我們的飲食文化源自群體的共同記憶、傳承與再創造,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對早餐的獨特情感,都不斷在翻新早餐店文化的定義。本區回歸個人層面,邀請 5 位跨形式創作者進行一場「早餐實驗計劃」,在為期 10 天的實際體驗,以各自的生活經驗為創作基礎,重新觀察早餐店中觸發記憶的人事物;在豐富多元的文化姿態中,提出符合這個時代的視角詮釋,為此時此刻的生活留下印記,一起想像早餐店在我們日常中所扮演的明日面貌。

 

 

① TaffiX早餐店的氣味 —— 精神與物質、報紙與食物、油墨與油脂

味覺記憶不見得從味覺開始,可能是一抹香氣、一個聲響,屬於場景似的綜合體驗。曖曖。內含光氣味實驗室 的張葳 Taffi,除了食物醬料味,也融入了象徵著舊時光的報紙油墨味;藉由往年一條條的頭條以及氣味,帶領觀者一起走過舊時代的記憶,並一起想像著未來早餐店中乘載記憶的下一個容器。

Taffi 完整 10 天日誌 >>> 請點選此連結觀看 <<<  

 

早餐店的氣味 —— 精神與物質、報紙與食物、油墨與油脂

裹上煙薰油脂的空氣分子是長久駐守在早餐店裡的氣味。平躺覆蓋在煎台上的晨間料理,它們的靈魂伴隨著高溫,乘著油煙,附著在任何有機體與無機體的表面。餐桌上總是有幾分之幾頁的新鮮報紙,攤在桌上供人取閱。晨間早餐店,人們安靜的將食物置入口中、翻閱報紙,讓精神與物質同步被身體與心智吸收。 嗅覺感官探測文字與食物的氣味, 油墨與食用油煙的組合,是台式早餐店過去到現在的氣味。
 
報紙曾經是早餐店裡的重要配角,是人們連結社會與世界脈動的第一扇紙鑄窗。隨著資訊數位化,閱讀習慣改變,紙作為主要資訊載體的形式正在產生變化。在搜尋台灣早餐店氣味相關的記憶裡,我們嗅到一縷正要消散的油墨氣味,想要跟蹤它,才發現其附身的文字早已掉入下一個維度空間。五感收攝是精神進化的過程,報紙文字的氣味顯然正在這個進程裡。也許​早餐店的氣味,永恆不變的是食物油脂快速加熱後的溫食香氣,餵食著我們的肉身,而觸發精神記憶的則是油墨揮發的文字味。

 

② 宋恆X狂想早餐會

如牧創新 的宋恆則運用其數位新媒體的專長,重新思考了「手機先食」對於我們的意義;打造了六款互動濾鏡,讓拍攝、分享食物影像在同儕間獲得更多層面的認同與快樂。互動濾鏡除了現場可以掃描 QR Code 將記憶帶回家之外,民眾也可於記憶中心官方 IG 帳號體驗及分享,讓早餐記憶不只限於展場內發生。

宋恆完整 10 天日誌內容 >>> 請點選此連結 <<<

 

狂想早餐會

身處科技時代,方方面面的生活習慣都正受到影響,其中也包含我們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在餐桌上排開,準備滿足我們的身心靈,但在動筷前,「手機先食」已成為我們的日常。享受味蕾饗宴的同時,人們也從拍攝、分享食物影像在同儕間獲得認同與富足。於是關於吃,現今我們享有更多層面的快樂。
 
以此為概念,本次參展作品「狂想早餐會」,透過 AR 擴增實境技術,放大詮釋「餐食拍照」,邀請觀展民眾共同參與以「早餐」為題的奇想狀態。透過互動體驗方式,民眾在作品中除了能與各類日常熟悉的餐點盡情拍照,還能置身沉浸於各種不同早餐幻境之中。
 
我們鼓勵眾人拍早餐、玩早餐、分享早餐。
一起在社群中共襄盛舉這場「狂想早餐會」!

③ 柯智豪X雙牲早餐

音樂人柯智豪與知名 DJ fish.the 合作,至早餐店中採集實際音效,透過編曲,再現心中最深刻的早餐場景與記憶,並上架至 MyMusic、Spotify、KKBOX 等各大音樂平台。展覽現場仿真早餐店實際佈景,放置座椅供觀者入座聆聽六首創作歌曲;餐盒內亦設有介紹文字,引導民眾了解歌曲內容,或連結至線上數位專輯。

柯智豪 10 日體驗日誌  >>> 歡迎點選連結觀看 <<<

還沒聽到音樂?立即線上聽  >>> 歡迎點此連結各大音樂平台 <<<

 

雙牲早餐

三牲海空好吃大合體,以台灣人的早餐點評入樂,一天沒煩惱!

台灣人每天,吃著最 analog 的早餐,配著最 digital 的手機,展開忙碌的一天。柯智豪邀請 fish.the 一起完成早餐採樣,電子化的想像與敘事結構,試著將早餐與手機這光譜的兩端,交接成六首小巧創意的音樂專輯。

④ 李君慈Xreeeeeee breakfast

平面設計師李君慈利用複印來概念化每日吃早餐日復一日的行爲,挑選餐點與公告當元素,將早餐店元素 graphic 化,邀請觀者挑戰將味覺視覺化,拼湊出不同人的早餐選擇。

李君慈完整早餐體驗日誌 >>> 歡迎點選此查看更多 <<< 

 

reeeeeee breakfast

日復一日的早安記憶,每天都會需要補充一整天的能量。挑選餐點與公告當元素,將這個食用上能量補給的行為,用我的方式轉譯成為視覺,利用複印來概念化日復一日,並將早餐店元素 graphic 化。再用這視覺讓民眾也可以參與互動,在平台上藉由設計過的 graphic,拼湊出不同人的選擇,可以帶走也可貼在牆上。紙張則選用早餐店內常見的色紙菜單當作底紙,挑戰將味覺視覺化的一個過程。簡言之這次換我來當那個無形的早餐店阿姨!歡迎光臨!美女帥哥今天想吃什麼?

⑤ 陳陸寬X新經典台北涼麵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 的陳陸寬則重新詮釋台北人的特色早餐 —— 涼麵,透過將清爽的芝麻,胡麻,與椒麻三種滋味的優雅合一,賦予這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季節不分時段的早餐符合這世代的新意象!以小型外帶包裝增加衛生性,涼麵創作每日限量發送,邀請觀者透過親自品嚐,體驗早餐與生活間的連結。

陳陸寬完整 10 日的早餐體驗 >>> 點選此連結觀看 <<<

 

新經典台北涼麵

吃麵是很台北的一件事,吃涼麵更是。無所限制的,常常發生的場景,是深夜或凌晨的老舊市場麵攤,也是早上午前的超商,或校園旁的傳統早餐店。
 
24 小時都可以吃的麵,在台北,是涼麵。早餐可以吃的麵,在四季,是涼麵。如果賦予新意,是滋味清爽的芝麻,胡麻,與椒麻,三種滋味的優雅合一。是呼嚕呼嚕的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國籍信仰,都能持以筷子或叉子,不用介紹解釋的就能好好飽足自己,近乎完美的一道麵食或說,是一種台北最能見的,美好家常。
 
如果你還不懂這滋味,從現在開始,還不算,當然也不會,叫做落伍。因為經典畢竟是,隨時都能包容,新年代,與新意思。

 

看完創作者的創作,也邀請觀者可以藉由自身主動的參與,自我察覺早餐店於自己心中的意義。透過一系列察覺當下情緒或想法之問題,引導觀者更有意識地去思考個人對於早餐店的喜好與身份認同,填寫完菜單問卷後,觀者可以拿至櫃檯兌換一份《早餐推薦指南》,分別由葉怡蘭、焦桐及徐仲擔任引路人介紹各自的私房店家,讓早餐體驗能被帶出展場外,透過實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將早餐店文化能於觀者心中延續。

今早我想要來點⋯⋯?《早餐推薦指南》完整內容 >>> 請點選此連結 <<<

現場亦設有民眾留言板,藉由題目「嘿,最好吃的早餐在這裡!」邀請民眾推薦心中最好吃的蛋餅、吐司及涼麵店家;「嘿,今天老樣子嗎?」詢問大家必吃的早餐組合;「嘿!這一定要吃!」探討不同地域特有的早餐記憶,鼓勵民眾留言、分享、討論,看見不同記憶間的交流,更實際體會台灣多元的早餐面貌。

在展場外,更是將這次記憶中心的報紙及柯智豪音樂移至展場外近三十間的真芳、早安美芝城店家擺放,讓展覽內容不受地域限制,觸及到更多喜愛早餐、對早餐有興趣的民眾。

 

 

記憶中心也進一步與 真芳 早餐店合作,開發以「台味」出發的展覽限定菜色 —— 菜脯肉絲蛋餅 與 花生醬肉鬆三明治,將傳統的台味元素重新組合、賦予新意,開啟觀者對於早餐的更多想像與記憶。

 

 


 

breakfast hopping 早餐跳島計劃 ——

bar hopping 活動源自於推廣城市多元酒吧文化之目標,若套用至台灣蓬勃的早餐文化,透過輕而小的多點式體驗,再也適合不過。記憶中心串連起真芳早餐店創辦人張文哲,發起一系列《breakfast hopping 早餐跳島計畫》,透過多條早餐路線活動,將民眾從吃早餐看看整個台灣社會的變遷;透過實際品嚐,創造最深刻的體驗,一同探索台北城市及台灣人的早餐記憶。

 

 

① 從廟口小吃看社會發展

第一站到了大稻埕的慈聖宮,看見早期常民生活因圍繞著廟宇而衍伸出了廟口小吃;再至早安美芝城這類型的連鎖早餐店,了解因經濟起飛與女性高比例就業背景影響下,台灣所產生的獨有早餐型態。

② 從燒餅油條看族群口味變化

第二站前往了阜杭豆漿,與老闆娘了解戰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中國各省的飲食文化如何落地台灣、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再轉戰以馬內利鮮魚湯,與台灣飲食作家 Daniel Hsieh 體驗最道地的台式早餐,思考傳統早餐於現今社會的延續與傳承。

③ 吃異國風味體驗生活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與交通的便利帶動了觀光的發展,也將許多國際飲食文化口味帶入台灣餐飲市場。第三站前往台灣早午餐始祖樂子,一窺 Amy 老闆對於生活態度的營造;再至新型態的餵我早餐,品嚐隨著飲食迭代而不段推陳出新的年輕品牌如何看待台灣早餐市場。

④ 台味早餐談以後

自國民政府遷台後這 70 多年,台灣飲食習慣從一開始求溫飽的「吃飽」,到後來經濟起飛時的「吃好、吃巧」,受異國料理薰陶時的「吃不一樣」,到現在的「吃喜好」。最後一站至真芳早餐店了解他們如何觀察這一路來的早餐演變,看準市場缺口而再創作的早餐;再至同樣為蛋餅但不同吃法的津津豆漿店。同為蛋餅,有炸的有脆皮的有軟式粉漿等多元選擇,每一種都有各自的擁護者,每一種都有各自存在的必要,一項都不能割捨,這或許就是身為台灣人的幸福吧!


 

找尋你的早餐記憶風味輪 ——

風味輪(Flavor Wheel)是在品咖啡、品酒或品茶時會用到的共通語言,透過具象且系統性的分類,搭配顯淺易懂的圖表及色彩,引導大家找尋自己的風味喜好 —— 那早餐呢?你喜歡的早餐風味是什麼?記憶中心延續 Your Color Identity 系列互動,結合今年「早餐店文化」主題,以記憶為切入、口感為結果、色彩為識別,為你建立專屬的早餐記憶風味輪,將大家偏好的早餐滋味以色彩展現!

想知道自己的早餐色票? >>> 趕緊點選連結測試 <<<

 

 


 

台灣人最愛早餐大票選 ——

你最愛的早餐是什麼?除了在展場內的數據合作,記憶中心另與 foodpanda 合作舉辦一場「早餐人氣爭霸戰」票選活動,訂餐即投票,還有限時優惠可以領,鼓勵更多民眾透過行動,支持與體驗台灣的早餐。

 

 


 

文化、創意、產業的能量,源自於日常生活的累積。我們總是習慣被老闆娘哄叫一聲「帥哥 / 美女!」;習慣毫無客氣地客製化餐點;習慣今天吃西式三明治、明天吃碗傳統滷肉飯;習慣著不論是早上中午或深夜,都有早餐可以吃 ⋯⋯ 這些聚集起來便是台灣的縮影。記憶中心期待透過放大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讓大家可以找到心中對於時代、對於生活、對於身份的那道早餐滋味。

 


 

﹏﹏﹏﹏﹏﹏﹏﹏﹏﹏﹏﹏﹏﹏﹏﹏﹏
2020 記憶中心 —— 嘿,早餐吃什麼?
﹋﹋﹋﹋﹋﹋﹋﹋﹋﹋﹋﹋﹋﹋﹋﹋﹋

展覽日期|2020.9.23 - 10.12

主辦單位|臺北文創基金會、臺北文創

策劃統籌|Plan b

空間策劃|青沐室內裝修設計工作室、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視覺策劃|形容事物所

參展人|宋恆、李君慈、柯智豪、張葳、陳陸寬

內容顧問|早安美芝城

內容協力|食力foodNext

合作夥伴|foodpanda、真芳

觀點顧問|徐仲、焦桐、葉怡蘭

記憶夥伴|
吳奕蓉、和飽飯糰・陳媽媽、阿爆、美芝城・洪嘉玲店長、張鐵志、野島剛、陳小曼、游智維、楊柏偉、葉家肉粥、顧瑋、Soac

訪談影像統籌|馮忠恬

影像執行團隊|林志潭、李政道、郭柏連

特別感謝|
陳藹玲、劉麗惠、冷彬、蔡承穎、貓下去敦北俱樂部、曖曖。內含光氣味實驗室、如牧創新、安比、王鎮志、葉珊、陳玉箴、張吳記麵餅舖、鼎泰豐、阿富哥、每一天早晨、每一位早餐店業者、每一位愛吃早餐的帥哥美女

以上 Photo Credit|Plan b、形容事物所、Bana Chuang、安比